热点聚焦 | 蓝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19-08-28
日前,在贵阳举行的2019澳门太阳集团6138校友论坛上,来自澳门太阳集团6138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经济学院、澳门太阳集团6138的知名教授联袂登台,围绕助推绿色发展主题,就农业结构转换、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发表精彩演讲,分享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绿色发展化解农业结构转换
在澳门太阳集团6138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唐忠教授看来,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业工业化、农业服务业化和农业小部门化,中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形成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其政策目标是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探索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一是需要深刻把握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国家农业发展模式,特别是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的体系演进、阶段特征、发展趋势;二是需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广泛开展调研,关注并解决好包括,营养结构变化与粮食需求变化;土地与劳动的关系:土地制度如何避免“二兼滞留”,形成动态匹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支持什么;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二元结构如何破除;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哪里是中国的农业后院等问题。唐忠重点关注和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劳动力流动:农业会出现劳动力过度转移吗?二是土地制度:城市与农村谁学谁?三是粮食安全:7%的耕地能养好20%的人口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一般的观察是,存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农业,现行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返乡创业。而数据显示,1997年-2016年间农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蔬菜产量和粮食、蔬菜、棉花、油料单位面积产量并未因劳动力的转移而下降。何以如此?唐忠的解释,一是机器替代劳动,二是农业滞留劳动力论,即农业是竞争中滞留下来的劳动力在经营;从相对国民收入来看,没有观察到劳动力转移过度,滞留量不足的现象;竞争力相对强的劳动者选择离开了农业,合理的推论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平均竞争力低于非农部门,这是农业需要补贴的根本原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短期内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取决于土地与劳动力动态匹配的时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唐忠的基本观点是,关键是要形成土地与劳动的动态匹配。就居住用地而言,城市比农村更紧张。城市应该向农村学习管制需求,农村向城市学习同地同权,管制需求、放松供给,降低城市住房成本是改进城乡建设用地的正途。
关于第三个问题,唐忠认为,中国食物需求会继续增长,7%的耕地要养好20%的人口非常困难,通过国际市场来获得供给成为必然选择,保障食物安全需要农业跨国公司。以农业跨国公司为主力军,通过中国的农村,通过农业走出去在国外农村形成稳定供给,着眼于提高资源丰富地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在生产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双赢;积极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有控制力,形成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上策。
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湄潭路径
澳门太阳集团6138经济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的刘守英教授做题为“乡村振兴的湄潭路径”的主题演讲。在刘守英看来,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具有小农经济社会形态、有机配合特性、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近代,由于西方机器工业品进入乡村,使得乡土工业衰败——农业不堪负荷——农民收入拮据——乡村人口流失——乡村自治破坏——城乡循环断流——乡村破产而遭致第一次危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结构变迁,包括农业经济多样化的重要性、乡土工业化、农民城市化,也由于体制安排,包括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对乡村开放权利,其结果是,农业绩效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关系改善,乡村得以修复。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段时间,由于结构上园区工业化和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停滞,也由于体制安排上土地管理法规则、城市权利缺失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其结果农业回报低下、乡村经济活动单一化、乡村秩序变化、城乡要素流动单向。
刘守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贵州湄潭依靠持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包括“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形成农民对土地的长期预期和地权观念,非耕地开发制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农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的转变,农地的三权分置为新主体进入和发展提供条件,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顺应了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城市化;通过茶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包括寻找主导产业——天赐湄潭礼物(浙大西迁、民国设场、自然条件),先行村庄的示范(核桃坝村等先吃螃蟹),政府主导产业的持续培育(农业产业面积扩大、农民培训、市场建设;公共品牌的培育;质量检测与市场管制)和坚持农业工业化道路;通过农业工业化中要素组合的变化,即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通过提高单位土地回报率,按照“活业—活人—活村”的顺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业生产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就突出的绿色发展之路。
刘守英认为,乡村振兴的湄潭路径对后发地区的启示包括工业化路径、政府如何作为、产业如何选择、乡村经不起折腾四个方面。在刘守英看来,结构现代化包括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城市中国三阶段,要实现结构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的互动,要重新构建城乡关系,要重构乡村结构,要通过通—融—合推进城乡格局新阶段,要进一步实现权利开放以实现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撑
澳门太阳集团6138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安新区绿色金融管委会主任蓝虹教授做题为“中国和世界的绿色金融”的主题演讲。蓝虹首先回顾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取得的成就包括各项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指引相继发布,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共8个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地方的试点,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MPA评估,绿债市场蓬勃发展,绿色信贷制度创新有新突破和与伦敦金融城的合作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巨大而供给严重不足。2018年,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而绿色金融总供给为1.3万亿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为0.8万亿元。
蓝虹重点介绍了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一是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创新。成立了贵州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贵安绿色金融管委会,培育专门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从绿色金融需求端走向供给端,以真正实现绿色金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有效对接。绿色金融管委会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起草和推动了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政策的一系列创新;积极推动了金融机构在新区建立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创新了绿色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并构建绿色金融项目库和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绿色金融项目设计从成熟项目的融资设计,扩展到在项目的规划阶段就将绿色金融的标准和理念带入。
二是绿色金融标准创新。包括《贵州省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认证办法(试行)》概况、《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的特点、《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三是绿色资产证券化创新。以贵安云谷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中心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绿色属性、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项目绿色资产证券化相关情况和项目绿色金融可复制经验。
四是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联动创新。以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两湖一河PPP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绿色属性、项目绿色属性认证、项目绿色金融支持和项目绿色金融可复制经验。
五是绿色信贷抵押担保机制创新。以贵安新区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二期厂房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绿色属性认证、项目绿色金融支持和项目绿色金融可复制经验。
六是绿色扶贫与绿色能源联动创新。以亚玛顿光伏贷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收益核算和项目绿色金融可复制经验。
七是绿色扶贫与生态补偿联动创新。以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方法学和项目绿色金融可复制经验。
八是国际绿色金融港建设。介绍了项目简介、启动区亮点、贵州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中心建设项目现状。
九是绿色金融国际化。介绍了贵安新区背景、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国际化绿色金融港、国际化绿色项目设计理念、绿色金融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和国际交流情况。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